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,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,希望这篇内容能带给您愉悦和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关于“舍利子是否存在”的问题,早在很久以前,星云大师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。
在他长达五千字的遗嘱《真诚的告白》中,星云大师坦言,自己圆寂后不会留下舍利子。同时,他还特别强调,过世后那些繁琐的仪式与礼节都将一概免除,不必拘泥于形式。
那么,为什么星云大师会在遗嘱中特别声明“没有舍利子”呢?2023年2月,星云大师于台湾辞世,然而他的弟子们却未遵从遗愿,最后竟然在火化时燃烧出了25颗舍利子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这一事件瞬间引发了广泛讨论,不少人一方面震惊于大师生前的明言,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眼前的“舍利子”事实。难道这意味着星云大师的预言出现了偏差或“失算”?
提起星云大师,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他所倡导并传播的“人间佛教”理念。
展开剩余90%19岁时,他作为“僧侣救护队”的一员,漂洋过海来到台湾,取了法号“星云”,从此开始了他在台湾弘扬佛法的漫长征程。
初到台湾时,许多民众对他所传的佛法充满质疑和排斥,传播过程对年轻的星云大师来说异常艰辛。
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在台湾开创一种贴近人间生活的“人间佛教”。
“人间佛教”到底是什么?
从字面上看,就是让佛教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。
如果细看他耗时十年、亲自参与建设的佛光山寺庙,便可见一斑。
在佛光山寺,星云大师对僧人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许多“特别”的要求,打破了传统寺庙的诸多禁忌。
这里,僧侣们不必遵守“过午不食”或“夜晚必须诵经”的古老规矩,甚至夫妻信徒也能同住一室。
星云大师常说:“佛教并不反对正常的人伦关系,也不排斥积极正向的人生乐趣。”
在佛光山,“人间佛教”的理念较之传统佛教更加宽松、包容。
不仅如此,佛光山还大胆地支持“正当赚钱”,认为佛教与财富并非水火不容。
他还组织了许多才艺表演团队,以此宣传佛法和佛光山,吸引更多人了解佛教。
由此可见,“人间佛教”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,更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不同于以往佛教在民众心中那高不可攀的形象,“人间佛教”宣扬的是:人人都能修行佛法,人人都可能成佛。
随着“人间佛教”的广泛传播,佛光山在全球的道场也不断增多。星云大师除了传播佛教文化,还积极投身公益,创立了佛光人文基金会等社会团体。
2011年,他还受邀在北京大学举办佛教讲座,展现了他对学术界的影响力。
年事渐高、身体渐弱后,星云大师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。
2023年2月,星云大师在台湾圆寂。与此同时,他早在十年前写下的遗嘱《真诚的告白》被广泛传播。
很多人看到这份遗嘱时,才恍然大悟,这位大师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深刻的人生历练。
星云大师入佛门前,本名李国深。
他入寺那年,正值抗战全面爆发。那时,他进入的寺庙是南京的栖霞寺,可以说他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幸存者。
当时他只有12岁,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,会被父母送入寺庙,开启长达八十余年的佛门生涯。
战乱时期,许多孩子都选择出家,寺庙里新人众多。初入寺庙的李国深,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。
他常见小和尚们踉踉跄跄地打扫树下杂草,偶尔偷偷瞥见他时又羞涩地低头。
有时,他也看到年长的大和尚们扫地,伴随着“咚咚咚”的木鱼声,寺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,仿佛把外面的战乱隔绝开来。
放下行李后,李国深开始了他繁忙的一天,从厨房的清扫和帮忙盛饭起步,干得非常辛苦。
最初几乎每天晚上都腰酸背痛,却从未想过离开寺庙。
尽管师父严格,做错事就会挨打,但李国深视这些为磨炼自己的机会。
他身上带伤几乎成常态,伤口感染甚至溃烂,曾患上风湿,饥饿与寒冷更是难以避免。
15岁时达到受戒年龄,因他俊秀的外貌,戒师担心他会离开寺院,结果在受戒仪式上对他格外严苛,令他伤痕累累、昏厥过去,休息了20多天才康复。
这些痛苦经历他很少提及,但正因如此,后来他倡导的“人间佛教”才如此有人情味和温度。
19岁时,李国深已经成熟稳重,佛法修为逐渐深厚,顺利从佛学院毕业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。
那么,为什么他会离开南京,远赴台湾呢?
这其实是一个偶然的契机。
他在佛学院认识了法号智勇的好友,两人志趣相投,常一起探讨佛法。
一天,智勇提到难民们流离失所的困境,二人决心做些实事。经过反复商量,智勇提出:“我们组建一个僧侣救护队怎么样?”
李国深当即赞同,积极联络僧侣扩大队伍。
但就在出发前夕,智勇反悔,决定不去,劝李国深独自前往。李国深理解并尊重他的选择,继续准备工作。
几天后,他告别智勇,随救护队踏上前往台湾的旅程,并取了“星云”这个法号。
当时的台湾处于国民党统治,作为来自大陆的和尚,星云大师被视为可疑对象,遭到国民党的严密监控。
他曾被捕入狱长达23天,经历了无数酷刑折磨。最终,在中国佛教会的保释下,国民党才确认他确实只是一个普通和尚。
出狱后,虽身心俱疲,但星云大师眼神中却闪烁着更加坚定的光芒。
在被质疑和磨难中,他反复思考佛教的传播方式,逐渐萌生了在台湾开办“人间佛教”的构想。
此后数十年,他不断推广这一理念,名声渐盛,影响力不断扩大。
事实上,“人间佛教”的传播不仅仅靠星云大师的个人声望,更因为它给许多人带去了希望与温暖,才得以延续和发展。
星云大师本人对名声并不在意,这也是他在《真诚的告白》中坦言“我没有舍利子”的原因之一。
他并不是在“预言”自己会不会留下舍利子,而是认为无论有没有舍利子,都无关紧要。
几十年的佛法传播,他深知舍利子在佛教中的重要性。
然而,结合遗嘱全文来看,他对遗产的分配只轻描淡写地说:“我没有什么物质上的分配。”
就连佛光山寺为他准备的宽敞豪华办公室,他也从未真正使用过。
他不追求物质财富,临终时也不打算将任何遗产留给个人,由此可见,他刻意避免舍利子的产生。
然而,弟子们未遵从大师遗愿,执意为其火化,竟然出现了25颗舍利子,这引发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这些年来,舍利子原本是佛教圣物,却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炒作成了炙手可热的“稀世宝物”。
佛经记载,释迦牟尼圆寂前提及舍利子,旨在为信众树立一个坚实的信仰目标。
可惜的是,随着炒作泛滥,舍利子常被误用为评价僧人道德高低的标准,这显然背离了佛教的本意。
若星云大师能在阴间知道此事,他或许会引用佛经中的话:“佛说舍利子,即非舍利子,是名舍利子。”
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应顺应自然规律。
正如星云大师所言:“随缘自在”,一旦违背这个规律,事情的发展方向或将大为改变。
舍利子终究只是舍利子,佛光山终究只是佛光山,它们与星云大师本人,或任何人、任何事物一样,都是独立存在、各自发挥价值的个体。
别人从中能得到多少价值,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理解与感悟。
毕竟,求佛的真谛,本质上就是“自渡”,对吧?
冬日的生活打卡季,又开始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秦安配资-配资平台网址-股票做配资-证券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